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产业支点的长期主义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关键材料与农林产品受制于外部价格与关税波动。2024 年美国依据 301 条款进一步提高部分中国产品关税,外部不确定性加大,地方与国资更需要将“可控供给、就地转化、稳定现金流”纳入区域发展底层逻辑。

从木材、粮油到特色农产品,中国多类品种长期存在较高进口依赖与外部脆弱性;在木材领域,近年原木与锯材进口波动显著,国内消费与房地产周期高度相关,提升本土优质用材培育与精深加工能力,对价格与安全同样重要。

云南具备“资源禀赋+通道区位+清洁能源”的复合优势:水电占比高、跨境口岸丰富、立体气候多样,是把“资源变资产、资产变现金流”的理想试验场。仅 2022 年,云南省电力中水电占比约 81%,为绿色制造与冷链加工提供了稳定的能耗底座。

国家战略与储备体系:

从“有资源”到“有保障

面向“木材安全与生态安全”双目标,国家林草局、发改委联合发布《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2025—2028 年)》,明确以集约人工林、现有林改培与中幼林抚育为主线,形成中央投资、政策性金融与社会资本协同的投入格局,推动优质用材的培育与储备。

相应的《国家储备林建设管理办法》与配套政策,明确了项目范围、树种目录、建设禁限区与技术规程,强调从审查、实施到验收的全流程规范,便于政府与国资用“项目可核查、资产可确权”的方式推进。

在农产品链路端,研究显示蔬菜全链路平均损耗可达约 27.7%,通过产地分级、预冷与冷链可显著降低波动;把“储备林+冷链+加工”耦合为一体,是提升民生供给韧性、对冲跨境与关税风险的现实抓手。

0
  • 0
  • 1
  • 2
1
  • 0
  • 1
  • 2
2
  • 0
  • 1
  • 2
3
  • 0
  • 1
  • 2
4
  • 0
  • 1
  • 2

民生与就业-让项目成为:

“可见的岗位”和“可持续的税源

当前青年就业压力仍在,国家统计局口径下 16—24 岁(剔除在校)失业率阶段性抬升,2025 年 7 月为 17.8%。把重大项目转化为产业链条与服务岗位,对稳就业与扩中等收入群体具有直接意义。

“国企平台+社会资本+本地要素”的组织形式,能够把林业培育、冷链运输、加工制造、园区运营、文旅康养等多环节串联为“连续岗位”,形成可核算的工资性收入与可预期的社保缴纳,进而沉淀为地方长期税基。

以云南为例,充足的清洁电力、四季生产窗口与通道优势,使“就业—消费—税收”呈现同向循环。政府在前端把好合规与土地要素,国资在中端保障资本纪律与工程窗口,社会资本在末端形成效率与创新,三方合力可把就业与税源从“年度”拉长到“周期”。

存量优化与国土整治:

把闲置变增量,把分散变集约

自然资源部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强调稳妥有序推进、群众全程参与与底线思维,要求因地制宜把撂荒地、低效用地、工矿废弃地等纳入系统治理,实现耕地质量提升、生态修复与空间重构的综合效益。

对于地方与国资,整治不是“项目堆砌”,而是以“权属清晰、空间重组、用途匹配、生态底线”为核心的资产化过程:在合规框架下推进林权(或经营权)有序流转,形成可抵质押、可确权登记、可进入银行信贷体系的资产载体。

两山在其中承担“总协调与运营”角色:将整治与产业导入、冷链与加工、赛事与文旅、绿电与储能等方案打包为可审查的实施路径,既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也让生态改善转化为可量化的公共价值。

金融可获得性 让现金流:

看得见算得清兑得上

银行关注的是可持续现金流与风险缓释。以储备林为例,政策鼓励“中央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社会资本”协同投入;人民银行与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部门近期也围绕林业与绿色项目提出金融支持方向,为长期信贷与绿色信贷提供制度空间。

项目设计上,应以“核心主线+弹性副线”的收益结构覆盖贷款期限:主线如木材销售(便于测算与监管),副线如林下经济、文旅康养、精深加工与碳汇交易(提升现金流弹性);同时配合仓单/订单/保险等工具,降低库存与价格波动风险。

对银行而言,这是一类“绿电支撑、资产可确权、现金流可穿透”的中长期项目;对政府与国资,这是“财政稳、资产稳、生态稳”的三重收益;对社会资本,这是“效率+创新”的场景土壤。三方目标在金融约束下实现同向一致。

开放通道与区域协同:

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云南位于西南门户,承担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功能。通道价值不止于货物通行,更在于把“原产地直采—口岸冷链—分拨加工—全国分销/跨境电商”打通为一张网络,降低全链路损耗,提高跨境与内销的双向周转效率。

在水能富集、绿电稳定的背景下,冷链前置加工、标准化分级与智慧仓配可就地转化价值,避免“好产地走长路”。这类“通道+绿电+标准”的组合,能把区域从过境通道升级为“集散与定价”的平台型节点。

两山将跨口岸的关务、检疫、合规与金融结算纳入统一方案,配合本地园区与国企平台,形成“要素一张网、服务一口清”的治理结构,增强企业对通道型区域的长期黏性与投资意愿。

两山的角色:

把“资源—资产—现金流”贯通为治理能力

两山既不是单纯工程商,也不是纯粹资金方,而是“跨部门、跨行业、跨周期”的协同运营者。我们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合规评审、工程组织、产业导入与数字化运维打包为“可执行的路线图”,对应政府的监管需求、国资的资产纪律与银行的风控逻辑。

在储备林与全域整治上,我们强调“权属清晰—技术标准—金融可得”;在冷链与加工上,强调“标准分级—预冷仓配—订单金融”;在文旅与赛事上,强调“年历化运营—公共服务—商旅联动”。每一条线都以数据闭环呈现,做到“能看、能算、能复盘”。

最终目标,是让项目成为“稳住预期、稳定增长、稳就业”的支点:政府看到可持续税源与民生改善,国资形成高质量可统筹的资产组合,银行获得长期稳健的绿色信贷资产,社会资本在秩序与效率中获取合理回报。